查看原文
其他

政协委员为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医保鼓与呼

人民政协报 政协君 2023-03-16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培安:

支持不孕不育治疗,是对公民生育权利的尊重和呵护

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晶


 明确了!不孕不育治疗将纳入医保!

这一近日登上热搜的消息,源于一件国家医保局给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案的答复函。

在答复函中,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这一答复,成为很多人奔走相告的好消息。


辅助生殖技术是解决“生不出”“生不好”问题的关键

国家医保局的答复,也让一直关注并呼吁辅助生殖进医保的政协委员们倍感欣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王培安就是其中一位。

国家医保逐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对促进生育意愿提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支持不孕不育治疗,也是对公民生育权利的尊重和呵护。”这些年,王培安一直在为辅助生殖进医保鼓与呼。在他看来,这一呼吁现在终于“落地有声”,自己也为这些年的委员履职交上了圆满答卷。

“各方调研数据均显示,群众‘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出’‘生不好’是影响低生育的关键因素,其中,‘生不出’‘生不好’问题尤其突出,而辅助生殖技术是解决‘生不出’‘生不好’问题的关键。”在王培安看来,保障不孕不育人群的生育权利,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以降低生育成本,充分发挥辅助生殖技术满足群众的生育需求,可以降低出生缺陷,提升人口素质。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为解决“生不出”“生不好”的民生堵点和痛点,国家一直在积极作为。

比如,2021年7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并首次提出“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发展目标。

辅助生殖供需不平衡,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每年各项技术服务总周期数只有100多万,这与我国庞大的不孕不育人群相比依然存有较大的差距。王培安介绍,临床上普遍认为我国不孕不育率高达18%~20%,不孕不育人群近3000万,而其中只有50%左右的不孕不育人群前往医院就诊,而在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80%左右采取了相关治疗,在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中有20%左右具备辅助生殖技术条件,而其中实际接受了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不到25%。

“影响不孕不育的因素比较复杂,而晚婚晚育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王培安说,不孕不育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因素,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增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诱因等都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孕不育患者因疾病知晓率比较低、从不孕不育确诊到辅助生殖中心就诊的时间间隔长、就诊率低而导致延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产品质量和供应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进而影响治疗效果,以及辅助技术医疗成本高昂等都是影响不孕不育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破解辅助生殖供需不平衡的困局?王培安认为,除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外,还应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创新辅助生殖技术发展,满足群众的生育需求

尽管受到我国育龄妇女规模不断下降的影响,部分地区服务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未满足的辅助生殖技术需求潜力大,而且优质的、便捷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量远远尚未能够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因此,还需要鼓励辅助生殖技术创新发展,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覆盖率和可及性,以满足更多群众的生育需求。

其次,充分发挥辅助生殖技术降低出生缺陷作用,提升人口素质。

近10年,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占整个出生人口比例有显著上升,从10年前的0.46%到2022年的2.3%,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人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人群。尽管辅助生殖技术是否增加或引发出生缺陷目前尚无定论,但是要规范辅助生殖技术发展,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水平,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降低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带来的婴儿出生缺陷,改进现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法,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此外,还需要通过发展广义的辅助生殖技术,覆盖婚前检查、孕前辅助、辅助产检和辅助分娩等不同阶段,切实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三,充分发挥数字和智能技术,改善生育体验。

当前,女性普遍反映在怀孕、产前检查和分娩过程中的体验较差,由此导致生育二胎的积极性急剧下降,这成为当前再生育动能乏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和智能技术,推广广义辅助生殖技术,尤其是无痛分娩技术、远程产检和智能产检等技术,改善生育体验。

深圳市政协委员曾勇:

不孕不育群体盼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人民政协报记者 宋啸峰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减少85万人。即使在年轻人口较多的深圳,孕产妇也比上年减少6%,一方面社会压力大、生育成本增加,导致人们生育意愿降低;另一方面,部分有生育愿望、想生但不能生的人群显著增加。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 2.5%-3% 攀升到 12.5%-15%,预计2023年将高达18%,人数将超5000万,已成为我国人口减少的又一原因。

“大多数不孕不育患者通过生育治疗是可以成功妊娠,只是次均治疗费用高、周期长,总体治疗费用差距很大。”从事相关工作的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中山泌尿医院生殖中心的曾勇在参加2月13日深圳市政协全会上用数据告诉记者,部分患者用廉价、量少的药,就达到治疗目的;而有的患者可能需要用价格昂贵,尤其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患者需要数个治疗周期才能获得成功,这对家庭困难的群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然而目前不孕不育均不属深圳医保范畴。

▲曾勇


如何破题?让这群困难群体看到希望。

曾勇通过长期调研发现,许多家庭条件困难的不孕不育群体,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项目纳入医保,满足他们为人父母的愿望!

为此曾勇建议:

根据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及不孕不育诊疗专科能力确定诊疗定点医院,保障参保人的利益及医保基金的科学使用;

科学梳理不孕不育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清单、药品清单、耗材清单,适用人群与病症,合理定价;

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项目纳入医保范畴,减轻困难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他们的生育意愿,助力我国的人口增长,同时参考《深圳市医疗保障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实施〈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及《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将不孕不育纳入门诊特定病种第三类病种进行管理,将生育治疗纳入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减轻参保人医疗负担又可保障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为全国在相同领域提供“深圳样板”。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在原文基础上删减改编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